水生植物~印度莕菜(睡菜科)
別名:金銀蓮花、一葉蓮、印度蓮
原產地:東亞、南亞、美洲、澳洲及台灣(台灣野外絕跡)
繁殖方式:
※無葉柄~曾在花市買過數次都是只有一葉頂多帶花卻沒柄的,
其實自己試過數次,沒想像中的好存活,
這種只有葉帶花的繁殖方式則是先放置淺水中,
等生根後再插進水盆中的土裡,需要比較長的時間。
※分株法~
剪葉帶柄再插進水盆中的土裡,這樣存活率會更好。
※最快的方式~
直接跟賣家買完整的植株,這樣不但快速也比較穩定。
簡介:
印度莕菜為(睡菜科)浮水葉的水生植物,
也是白色花系莕菜裡最好分辨的第一種,
主要原因是為就印度莕菜整體而言,
不管是花冠、花瓣上的絨毛及葉子,
都是白色花系莕菜最大最多的,
自己曾在生態池及野外池塘觀察過它們,
若印度莕菜是長在寬大的環境裡,
它的葉片直徑長度可達20-30公分以上,
(↑印度莕菜全株背面,因為沒看到果實所以沒辦法拍)
但生長環境若是太過狹小,
它們也會因環境而變小。
(↑印度莕菜植株背面近拍)
※種植經驗分享:
若有種植這類浮水葉水生植物時,
千萬別讓葉子長滿水盆,
真的要清除一部份,
別有捨不得的想法,
就自己的慘痛經驗是~
除了太擠時葉子會變很小之外,
尤其是春末到夏季容易長蚜蟲或引來水螟蛾,
蚜蟲長滿葉片或葉柄及花梗時,
頂多~
就是視覺上會有眼睛密集感的不舒服,
而一但有了水螟蛾產卵後,
牠的幼蟲會啃食葉片,
可能一夜之間或幾天時間就把整盆的葉子啃光,
像月家的莕菜類水生植物就幾乎慘遭毒(口),
至今4-5個月了才慢慢開始長葉及開花。
★★忘了是哪位前輩分享過~
印度莕菜分佈地很廣,
在一開始時是從印度發現,
所以~以地名取名,
台灣最早的紀錄是在1893-1894年間,
由英國學者享利在高雄地區採集及紀錄,
早期在台灣的台灣版印度莕菜很多,
後來因為生育地一直變少及各式破壞,
導致台灣版野外原生種印度莕菜幾乎滅絕了...
而現在大家看到的則是園藝品種。
(↑印度莕菜植株根部及新芽)
★★常在FB上看到一些錯誤訊息,
在這邊順便跟大家分享一下:
有人又稱印度莕菜為白花莕菜,
但~
真正的印度莕菜只有白色的,(這點有詢問過老師)
並沒有黃色的印度莕菜、及什麼黃花印度莕菜,
而黃色花睡菜科的莕菜屬水生植物的則有兩個大方向,
一種叫荇菜(外來種),
另一種叫黃花莕菜,
黃花莕菜又分台灣原生及其他國家的,
這個改日另寫他篇介紹。
最後~網路上真的很多錯誤的訊息,
真的要多爬文多查看了唷。
★★以上內容資訊:
月個人的觀察經驗、紀錄+水生植物前輩分享資料,
以及參考→李松柏老師著作(臺灣水生植物圖鑑增訂版)第184-185頁。
攝於2018年9月17日龍岡士校大池及2024年6月、10月中壢自宅